共享經濟不是共享押金3月19日,交通運輸部發布新規,就網約車、汽車分時租賃和共享單車等交通新業態資金和押金管理辦法向社會征求意見。新
共享經濟不是共享押金
3月19日,交通運輸部發布新規,就網約車、汽車分時租賃和共享單車等交通新業態資金和押金管理辦法向社會征求意見。新規明確運營企業原則上不收取用戶押金。新規設置了收取押金的上限,如分時租賃押金不得超過單車成本的2%。
新規意在保護用戶權益,要求企業對押金??顚艄芾?,保證“用戶申請退還押金時,應當于當日至遲次日退還用戶”。同時要求,運營企業只能將用戶預付資金用于其主營業務,不得用于不動產、股權、證券、債券等投資及其他借貸用途等。
政策出臺的背景,是押金難退的窘境。去年以來,多家共享單車企業經營困難,押金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據統計,在這個領域造成用戶押金損失就達到15億元。“押金啥時候退回來”,成了眾多用戶的心聲。
一場擠兌押金危機打破了共享經濟的歲月靜好。在此之前,整個共享單車行業在搶占風口和壟斷地位的目標下奔跑,占坑和超大規模的補貼之后,到現在也找不到盈利點。這樣的行業,對投資者來講,除了盡快上市套現以外,幾乎沒有出路。資本補貼已到極限,而套現的路仍然漫長不可期待。
共享單車企業本來是依靠不斷的投資和新增押金作為融資手段,一旦投資減緩,資金壓力就會凸顯,集中退押潮開始出現并影響消費者心理。消費者越來越難拿回押金,才發現押金可能已經不再是“押金”了。
在沒有互聯網的現場交易中,大多數的付押和退押都“不會長久”,基本是一次性和短時性行為。因此在大部分短期交易中,商戶沒有能力在短時間內拿押金做任何事,所以在現場消費時代,押金沒有給運營者留下可乘之機。
如今,押金問題成為問題,更像是互聯網便利性另一面,在反復交易的場景中,押金大概可以產生新的用途。向用戶收取押金本是正常的交易保障,最怕的是企業把押金不當押金用,它們收取押金的目的,不再是為了避免消費者對商戶資產產生損害而收取的預防性現金,企業打起押金的主意,把押金變成了“生意”,成為一種變相融資手段。
無論從商業邏輯還是法律屬性,把押金管起來都不容易。管得太死,押金資金池的減少,會減少共享單車公司的營收來源,也會間接影響運營維護,最終或許只能通過漲價來彌補資金缺口。管得太松,又容易給運營企業帶來可乘之機,縱容它們在危險的邊緣一再試探。
如果說共享單車是共享經濟最純粹的代表,不如說它背后聚焦了資本尋找下一個風口的焦慮。這個風口被資本有意無意地放大了,資本以極快的速度進入,爭奪市場,再伺機退出。留下看不出盈利可能的商業模式,最終考驗的是,企業化險為夷的生存能力和政府收拾殘局的管理能力。(陶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