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方向和中國經濟的未來,中國經濟的新動能一定是科技新興產業。未來將有大量中小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
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方向和中國經濟的未來,中國經濟的新動能一定是科技新興產業。未來將有大量中小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在中國經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對于這些企業,需要容錯性更大、風險偏好更強、資源配置效率更高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為其發展提供支持和服務。
近年來,我國經濟金融領域出現了一系列重要現象,傳統產業積極轉型升級,科技創新深入人心;機構投資者占比逐漸擴大、IPO發行速度明顯加快,債券市場已成為僅次于信貸市場的第二大融資渠道;互聯網金融、股權眾籌等新的金融業態不斷涌現。
這些現象背后是我國金融發展正在步入新時代。把握新時代,順應新時代,引領新時代,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要求,也是中國金融發展的大邏輯。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在市場經濟或創新經濟為主導的今天,中國金融正逐步邁向以資本市場為主導的新時代。當前,在利率市場化、壟斷破除、競爭加劇的金融環境和轉型升級、鼓勵創新創業的經濟環境下,資源配置效率更高、對科技創新包容性更強的資本市場在金融體系中的作用將越來越大,中國資本市場主導的金融新時代正在來臨。
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中國經濟和金融的特點決定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銀行間接融資仍將發揮重要作用,但以資本市場為引領的金融格局將越來越明顯。
金融體系結構變遷的內在邏輯
從幾十個國家上百年的發展歷史來看,大多數經濟體雖然發展階段和增長速度各異,但金融發展道路基本遵循共同的發展規律,即在經濟發展初期,銀行體系占據非常突出的地位,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財富積累以及產業結構升級,資本市場的優勢會逐步顯現,金融機構呈現多樣化趨勢。在這條規律下,不同國有化程度的國家又會出現不同的發展軌跡。世界銀行通過比較150個國家的金融結構發現:第一,相對于經濟落后國家,較富裕國家的金融系統,包括銀行和資本市場都更發達;第二,隨著富裕國家收入的進一步提高,相對于銀行,資本市場變得更活躍和更有效率。
通過對美、英、日、德四個發達國家的考察,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金融業發展從銀行主導到資本市場主導演變的內在邏輯,即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發達國家,這四個國家的金融體系無論銀行體系還是資本市場都很發達。但英、美資本市場相對銀行體系更重要,德、日銀行體系相對資本市場更主流。這種金融格局的形成及其未來可能的變化,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考察。
第一,產業創新的程度。以創新經濟主導的國家,資本市場通常較發達,以傳統產業主導的國家,銀行體系通常更重要。工業革命以來一直到20世紀初,英國一直是世界最發達的國家,紡紗機、蒸汽機、鐵路等新技術給全球各行業帶來巨大變革。20世紀以來,美國代替英國成為技術創新的領導者,電燈、電動機、汽車、飛機、計算機、互聯網等發明引領了全球電氣化革命和信息技術革命。在英國和美國,資本市場風險分擔機制和追求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更容易成為金融體系的主導。德日發展戰略更多是跟隨美英,依靠引進技術和低風險的工業化過程,企業所面對的主要是經營風險,而非技術創新風險,所以銀行融資是主導。
第二,政府干預經濟的程度。德國和日本在發展過程中,政府的干預起到了重要作用。戰后日本的經濟增長被認為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國家計劃與指導。德國經濟模式被認為是國家調節下的市場經濟模式,政府直接或間接干預市場運行。美國和英國是鼓勵私人決策,私人企業有自主投資決策權。政府參與較多的經濟體,需要銀行集中社會資源實現政府目標,而私人決策為主的經濟體,更多需要資本市場來分散風險。
第三,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資本市場和銀行不同的風險分擔和偏好特性,決定了其在經濟發展不同階段有不同貢獻。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資本市場為鐵路等新技術提供大量資金,助推英國經濟的發展,銀行家由于保守錯過了機會。19世紀中期,德國吸收英國的先進技術,通過健全的銀行體系迅速趕超英國。在電氣化革命時期,許多現代社會的主要技術和產業產生于以資本市場為主的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以銀行為主導的日本學習美國迅速崛起,并在汽車、電子等領域一度超越美國。在信息技術革命時期,納斯達克、風險投資和硅谷使美國再次領先全球。
第四,動態平衡的過程。資本市場和銀行體系并不完全是此消彼長的,雖然在英美金融體系中,資本市場相對更重要,但其銀行體系也很發達。在日德金融體系中,銀行相對更重要,但其資本市場也很發達。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日本和德國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也開始出現并逐步走向世界前沿,資本市場的作用正在進一步加強。
當前,中國經濟追求的是經濟增長的質量而不是速度,重視經濟轉型升級和效率提升而不是經濟總量的擴張。因此,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才是企業發展的方向和中國經濟的未來,中國經濟的新動能一定是科技新興產業。未來將有大量中小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在中國經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對于這些企業,需要容錯性更大、風險偏好更強、資源配置效率更高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為其發展提供支持和服務。
資本市場主導時代的主要特征
如果以銀行機構為主、居民儲蓄比重高、大企業為產業中堅、市場化程度有限作為銀行融資時代的關鍵特征,那么,進入以資本市場為主導的時代后,這些特征將會有較大的變化。
首先,資金的稀缺性將會下降,將更加需要依靠資本市場來配置資源。在經濟發展初期,資金比較缺乏,動員儲蓄是銀行的優勢,尤其是存在一定行政干預的情況下,銀行能夠集中社會稀缺資源投入最有助于推動經濟增長的少數項目和領域,實現經濟總量擴張。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資金稀缺性下降,資本市場通過在更廣的范圍內識別項目、分散風險,更高效率的配置資源,從而提高經濟效率。
其次,信息披露更加重要,法律制度和中介機構的作用凸顯。金融在資源配置過程中需要識別三類風險,技術風險、市場風險、經營風險。在經濟發展初期,經濟體中成熟行業或傳統行業為主,新技術少,產品市場風險小,主要是企業家經營風險,銀行通過與企業長期資金往來,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對企業有一定把控力,能夠有效識別和控制企業經營風險。在資本市場主導的金融時代,大批上市公司需要充分披露信息,同時有大量投資銀行、會計師、律師、證券分析師及機構投資者對公司信息進行搜集和處理。因此,當技術進步和產品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融資風險將會上升,需要一個能從多方匯集處理公司信息的資本市場。
第三,中小企業成為新經濟的中堅,高風險高回報的股權投資興起。成熟的傳統行業門檻低、風險小,也就意味著競爭激烈,企業的投資回報率不會太高,銀行貸款相對較低的成本是可以接受的。對于創新行業,企業規模小,技術失敗率高,但一旦成功,投資回報率也很高,所以追求高風險的股權投資機構愿意給這些企業提供資金,同時因為是股權,企業短期的技術失敗,也不會因為必須還本付息而瀕臨倒閉,這也是資本市場比傳統銀行體系更有包容性的地方。
第四,居民投資方向更加多元化,資金將更多流向資本市場。資金向資本市場流動將是未來的方向。過去幾年新三板市場作為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一部分,其如火如荼的發展就是一個重要的表現形式,現在雖然有所放緩,但高速發展后,問題的暴露與制度完善正是任何事物發展的必經之路。
第五,資本市場具有天然的市場化特質,隨著政府“簡政放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逐步落實,在高度市場化環境下,資本市場在全社會優化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將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第六,金融創新和綜合化經營將更加明顯,金融監管進一步加強。作為資本市場的主要金融中介和資源最有效的動員組織者,投資銀行應該成為金融業引領者,在嚴守合規風險的前提下,持續地推動業務創新發展,提升對客戶的綜合服務能力,延長業務價值鏈條。商業銀行傳統存貸款業務已經切身感受到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主動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開展與資本市場相關的業務,商業銀行綜合經營的程度必然越來越高。
“把握形勢謀大事,放眼全局謀一域”。國外上百年的金融發展歷史和國內經濟產業演進路徑說明,資本市場為主導的金融時代到來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